建科建筑设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综合服务商

首页 行业资讯

高新科技园办公楼低碳设计策略

2025-10-29 08:38:53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高新科技园办公楼作为城市高能耗建筑代表,其低碳化设计成为实现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下面广东建科设计浅谈一下高新科技园办公楼低碳设计策略:

高新科技园办公楼低碳设计策略

1、建筑节能形体与被动式设计策略

在高新科技园办公楼的低碳设计体系中,建筑节能形体与被动式设计策略是奠定低碳性能的基础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筑形态的优化和自然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建筑对主动式能源系统的依赖,从源头实现能耗的有效控制。

建筑节能形体设计需综合考虑地域气候特征、太阳辐射规律以及建筑功能需求。从空间形态上看,紧凑的建筑形体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外表面积,降低建筑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量。例如采用近似立方体的几何形态,相较于复杂的异形建筑,可使外表面积与体积比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减少冬季热量散失和夏季太阳辐射得热。在平面布局上,合理规划建筑的长宽比例,形成利于自然通风的狭长形平面或利于均匀采光的方形平面。对于南北向布局的办公楼,可通过增加东西向的遮阳构件,减少夏季东西晒的影响,同时利用南北通透的空间设计,形成穿堂风,改善室内通风条件。

被动式设计策略主要包括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围护结构优化。自然通风设计通过对建筑开口位置、大小及形态的合理规划,利用热压和风压原理实现室内外空气的自然交换。在建筑顶部设置通风天窗,结合底部的进风口,可形成"烟囱效应",在夏季有效排出室内热气;在过渡季节,通过开启侧窗,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时间。自然采光设计则通过优化窗墙比、采用高效透光玻璃以及设置导光装置等方式,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深处。例如在建筑中庭设置大面积玻璃幕墙,不仅能增加室内采光面积,还可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采用光导管技术,将室外自然光通过管道引入地下空间或内区房间,减少人工照明能耗。

围护结构作为建筑与外界环境的界面,其保温隔热性能直接影响建筑能耗。外墙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保温毡等,可显著提高墙体的热阻;屋顶采用倒置式保温构造,结合绿色屋顶技术,既能减少屋顶热损失,又能改善建筑周边微环境;外窗采用low-E玻璃、双层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搭配断桥铝合金窗框,可有效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此外,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结合太阳能遮阳板、绿化遮阳等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提升围护结构的综合节能效果。

2、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应用

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应用是高新科技园办公楼实现低碳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建筑所需的电能、热能和冷能,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

太阳能是建筑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屋顶和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PV)系统,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办公设备、照明、电梯等用电负荷。光伏组件的选择需结合建筑外观设计,采用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玻璃、光伏瓦片等,在满足发电功能的同时,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太阳能热水系统则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办公楼提供生活热水。在夏季,还可结合吸收式制冷技术,利用太阳能热水驱动制冷机,实现夏季空调制冷,形成太阳能热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

风能的利用主要通过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现。在高新科技园办公楼周边空旷区域或屋顶设置风力发电机,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补充建筑用电需求。由于风力资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需与储能系统相结合,如蓄电池组,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风力不足时使用。同时,风力发电机的选型和布置需考虑建筑周边的风环境,避免产生噪声和视觉污染。

地热能利用主要采用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下埋管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地源热泵系统具有高效、稳定、环保的特点,其能效比(COP)通常可达3-4,远高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办公楼设计阶段,需合理规划地下埋管的布局,确保足够的换热面积和良好的土壤热传导性能。此外,还可结合地下水或地表水热源,开发水源热泵系统,进一步提高地热能的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集成应用需考虑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例如太阳能光伏系统和风力发电机可组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供电稳定性;地源热泵系统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可实现建筑冷热负荷的高效供给。

3、智能控制与能效管理系统

智能控制与能效管理系统是高新科技园办公楼实现精细化能耗控制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集成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建筑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优化。

智能控制体系涵盖建筑内的各个设备系统,包括照明、空调、通风、电梯、给排水等。在照明系统中,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光照传感器和人体红外传感器,实现对灯具的自动开关和亮度调节。例如在白天光照充足时,自动调暗或关闭人工照明;在人员离开房间后,自动关闭灯具,避免能源浪费。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则通过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环境参数,结合室外气象数据,自动调整空调机组的运行状态,如冷冻水流量、送风温度和风速等,在满足室内舒适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空调能耗。

能效管理系统以建筑能耗监测为基础,通过安装智能电表、水表、热量表等计量装置,实时采集建筑各区域、各设备的能源消耗数据,并上传至能源管理平台。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识别出高能耗设备和不合理的用能行为,为节能改造和运行优化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分析空调系统的能耗曲线,发现夜间非工作时段的异常能耗,及时调整空调机组的运行时间和模式;通过对比不同楼层或不同部门的能耗数据,找出能耗差异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4、材料选择与碳足迹控制

材料选择与碳足迹控制是高新科技园办公楼低碳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选用低碳环保材料、优化材料使用方案以及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减少建筑在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碳排放。

在材料选择上,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如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水泥、钢材、木材、玻璃等。绿色建材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少,且具有良好的性能,如高强度、长寿命、易回收等。例如采用高性能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可减少钢材和水泥的用量,降低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选用可再生的竹材、木材等作为室内装修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还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还应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性能,选择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如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石膏板等,在建筑拆除时能够实现材料的高效回收,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材料的碳足迹控制需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考量。在材料生产阶段,优先选择本地生产的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施工阶段,优化材料的下料方案,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使用阶段,加强对材料的维护和保养,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避免过早更换造成的资源浪费;在废弃处理阶段,制定合理的材料回收计划,确保可回收材料得到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上一篇:工业建筑节能设计要点探析

网友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