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作为高能耗领域,其节能减碳设计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传统工业建筑设计模式存在能效割裂、技术堆砌等问题,难以满足低碳化转型需求!下面广东建科设计的研究以整体性能优化为导向,旨在形成可复制的工业建筑低碳设计方法论,希望对从事工业建筑设计的朋友有帮助。
1、通风设计
从空间布局层面来看,建筑朝向和场地风环境的协同设计是基础性措施。笔者认为,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建筑的朝向,使其与主导风向形成适宜夹角,可有效利用穿堂风增强室内空气流通效率!比如在冶金工业厂房设计中,建筑朝向偏离南北向时需控制与风向的夹角在30°-60°之间,同时通过调整建筑间距(通常为前排建筑高度的2.2-3.5倍)避免气流阻滞,从而减少机械通风的介入频率。对于多跨厂房,避免热跨相邻的布局方式可防止局部高温区对整体通风效率的干扰,此类设计需结合热压通风原理,通过提升进排风口的高度差强化自然对流效应!
通风系统的技术路径选择需根据工业建筑类型的差异化实施。一类工业建筑可优先采用自然通风主导模式,通过可调节式天窗、侧窗及地下风道的组合设计,形成动态气流通道。当外墙进风面积受限时,地下风道可发挥预冷空气的作用,在夏季降低进风温度,减少制冷负荷。二类工业建筑因生产工艺可能产生余热或污染物,需采用混合通风系统,即在自然通风基础上设置局部机械排风装置。这种模式既能在非生产时段利用自然通风维持基础换气,又可在污染物浓度超标时启动机械系统定向排除,实现能耗的精准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通风口的位置选择需结合热源分布,将进风口布置在热源间断区域可避免高温气流短路,同时通过设置可开关的维护装置保障系统可操作性。在建筑改造项目中,优先保留原有通风结构并对其进行性能升级,例如将传统天窗改造为智能启闭式通风装置,或在地下室增设导流风道提升自然通风潜力!材料选择方面,采用低隐含碳的预制构件减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预留未来技术升级接口,例如预埋通风管道加固件以适应后期高效过滤设备的加装。
2、采光设计
建筑朝向需结合当地光气候特点,优先选择南向布局以最大化冬季日照时长,同时通过合理控制建筑间距避免周边环境对采光的遮挡。对于大跨度或者深进深厂房,传统的侧窗采光难以满足均匀性要求,需引入顶部天窗或导光管系统作为补充!例如冶金类厂房通过设置锯齿形天窗,既能增加采光面积又可形成热压通风通道,实现光热协同设计。在空间形态处理上,过堂结构的引入可提升自然光覆盖范围,通过反射光板等装置对入射光线进行二次分配,使纵深区域获得更均衡的照度。
材料选择设计方面需结合光热比参数选用高透光率材料,在寒冷地区优先选用光热比大于1.2的Low-E玻璃,既能保证采光需求又可减少冬季热损失!对于存在高温设备的工业建筑,采用浅色外墙与智能调光玻璃的组合方案,可在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的同时调节室内光照强度。导光管系统的应用需根据厂房高度差异化设计,6米以下空间宜采用棱镜导光管,而高空厂房更适合安装反射式导光装置,通过优化导光路径减少光能衰减。
3、保温设计
对于一类工业建筑(以电子装配及机械加工为主),外墙宜采用复合保温系统,如岩棉板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组合构造,既能满足A级防火要求,又能将传热系数控制在0.45W/(m²·K)以下。在严寒地区,通过增设防潮层与空气间层可有效阻断热桥效应,避免结露导致的保温性能衰减。金属围护结构的应用需重点关注气密性处理,采用咬合锁边与密封胶双重措施,减少冷风渗透造成的热损失!屋面设计中,倒置式构造通过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可降低温度应力对材料的影响,延长使用寿命,而坡屋面结合反射涂层的做法能减少夏季太阳辐射热吸收。
二类工业建筑(存在高温生产环节)的保温设计需与通风系统形成动态耦合,在热源集中区域设置可拆卸式隔热屏障,采用硅酸铝纤维板等耐高温材料进行局部隔离,既防止余热扩散至非生产区域,又为自然通风创造温度梯度。对于间歇性运行的厂房,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需与运行周期匹配,通过相变材料的嵌入实现热量的时空调控,例如在金属夹芯板中集成石蜡基相变层,可在生产时段吸收过剩热量并在非生产时段缓慢释放,降低空调系统负荷!采光顶棚的双层中空玻璃构造需优化间隔层气体配比,充填氩气可将传热系数降低至1.1W/(m²·K),同时保持85%以上的可见光透射率。
4、新能源利用
在节能减碳目标驱动下,工业建筑新能源利用设计需突破传统能源供给模式,构建与生产工艺深度融合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光伏技术因其适应性成为核心载体,通过建筑一体化设计实现空间效能与能源产出的双重提升。工业建筑的大跨度屋顶、高耸外墙及附属设施为光伏组件提供了规模化安装条件,但需在结构安全、热工性能与生产需求间寻求平衡!例如金属屋面采用BIPV技术时,需同步优化支架系统与屋面板抗风揭性能,并控制光伏阵列间隙以维持排水功能。对于存在高温辐射的生产车间,光伏组件与隔热屏障的复合构造既可阻隔余热扩散,又能通过空气夹层形成散热通道,降低光伏板温度衰减造成的效率损失。